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

為什麼要投票?投票是為了選賢與能嗎?我們可能都誤會民主選舉的意義了。

這天咖啡廳休息,蒂瑪準備搭捷運到鬧區走走,在捷運附近看到路邊有個小攤位,走過去一看,是公投補正聯署。幾名志工拿著海報,發著傳單,跟路人說明公投補正的來由,並且一邊提醒11月29日請大家都要去投票。

有個年輕人走近了攤位,聽志工說記得要去投票的提醒,搖了搖頭。
「幹嘛要投票,兩黨派出來的人一樣都很爛,根本沒辦法選賢與能。」

這時候一個比較年長的志工走了過來,對著年輕人說。
「投票是為了選賢與能嗎?其實,我們可能都誤會了民主選舉的意義了。你知道民主最早的起源是甚麼嗎?」

「不知道」年輕人搖了搖頭。

「我這裡說的民主,指的是從下而上、透過所謂契約論賦予政府權力的民主。不是君主治國因時勢不得不把權力下放給人民而產生的那種民主。從下而上賦權的民主制度最早是從美國英格蘭的城鎮會議開始。而這樣的制度,在當年歐洲都還是廣泛施行帝王治國制度的時候,是非常獨特的制度。民主制度的普及,是近百年的事情,相較於君王統治國家來說,民主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算長。」

志工清了清喉嚨,看年輕人還願意聽他說話,於是繼續說下去。

「當年的美國獨立戰爭,跟法國大革命很不同。當時的美國與其說是一個大國,不如說是好幾個小國聯合一起跟英國打了一場獨立戰爭。獨立戰爭打完,大家其實也就回到自己的小國各自過生活,但漸漸地她們發現了一些問題。這時候他們才開始思考著美國要怎麼繼續走下去。於是一群在現今被美國稱作國父的人,在獨立幾年後,一起關起門開了個為期三個月的會。他們從英國獨立,知道君主制度不是他們要的,知道人長久擁有權力,會造成腐化,會產生暴君,進而有暴政。於是當初他們的制憲會議,在權力的制衡上,設計得非常細緻。整體的設計,也是後來我們大家聽過的,所謂行政、立法、司法的三權分立。」

「他們的信念來自於『人是靠不住的』。任何的人,在掌握了巨大的權力後,都難保不會變質。所以必須透過制度,建立良好的相互制衡關係,才能讓權力不會過度集中。於是你會發現,當年美國在建立民主制度的初衷,著眼點竟然不在於如何選出厲害有能力的人。而在於如何防止透過選舉選出來的這個人獲得權力之後變質或亂來。」

「我問你,選賢與能這個詞是來自哪裡,你知道嗎?」

「我知道,禮運大同篇。」年輕人很快的回答。

「這個詞產生的時代背景是春秋戰國,這時代本身並不是一個民主時代,而是一個權位由帝王世襲的時代。孔子遙想堯、舜、禹的禪讓政治,所以這個詞當初的意義,指的是如何能讓品德高尚、能幹的人被當權者選出來,作為傳賢不傳子的繼位者。只是後來台灣從威權政治轉移變成民主政治後,這個詞就一直被拿來形容選舉制度。在我們的教科書上,這個詞用的理所當然,以至於我們也就一直把民主投票認為他主要的目的是選賢與能。但事實上一開始民主制度在設計的時候,從來就不是強調選賢與能。」

「於是,當我們拿著選賢與能這個觀念、也理所當然地認為選舉是選賢與能的時候,你會發現,檯面上所有的政治人物都不及格。一點都不賢與能。於是就寧可選擇不投票。但事實上,民主制度的起源,是來自於希望透過一個制度去制衡暴君與暴政的出現。」

「因為民主制度設計的初衷是制衡,因此選舉的意義其實在於換掉做不好的人。而透過不斷的汰換,讓握有權力的人知道警惕,後面的人才會願意往做得好的方向去發展。」

這時候在旁邊一起聽年長志工講話的另外一名年輕志工開口說道。
「有的人會說,投廢票也是一種不信任與抗議。但投廢票跟投票最大的差異卻在於,壞的人根本不在乎這種不信任投票。他們只在乎最後結果能選上就好。」

年輕人看著兩名志工,若有所思。年長的志工用誠懇的語氣說道。
「不管你支持誰,請一定要去投票。請記得民主的初衷,為的是制衡暴君跟暴政。放棄投票,對政府來說只意味著你放棄了自己制衡、監督他們的權力啊。」
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【資料參考】
民主選舉
總統是靠不住的
楊照的七堂公民課第一堂 以平等之名:托克維爾與民主在美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