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

我說的民主,跟你說的民主,跟政治學上的民主,是同一個民主嗎?

天氣越來越涼了,這天蒂瑪到宜蘭找莉格,終於把收在衣櫃很久的長薄外套拿出來穿。

「我記得之前你有提到說,台灣有很多人在談論民主的時候,對『民主』的認識跟政治學上討論的『民主』其實有很大的落差,針對這個部分我還滿好奇的。」蒂瑪一邊吃著小餅乾,一邊說著。

「你說那個啊...我先問你,在318以前,你會常跟朋友討論政治想法嘛?」莉格問。

「我只會跟我大概知道立場跟我比較相近,知道討論起來不致於吵架的朋友討論。」

「所以你有沒有發現,在台灣,大家平常聊天的話題,其實是很不政治的?或是即使聊到政治,都有一種去政治化的傾向,但有沒有想過為什麼?」

蒂瑪頓了頓,想了一下後回答。
「因為一旦在討論的時候發現彼此的立場差異很大的時候,很容易就會弄的氣氛很僵。而去政治化的部份,是因為很多人討厭被貼標籤。」

莉格點點頭,接著說著。
「這就是現在台灣在討論政治的時候,一個很大的問題。你有沒有發現,台灣人除常常因為在把自己或別人貼上既定立場標籤後,就會不太想聽對方講話?」

「確實有一點這樣的傾向。」

「但平心而論,如果今天我針對一個政策在討論他的對錯的時候,我贊成這個政策,其實並不必然等於我的政治立場就一定是偏向提出這個政策的政黨。但是在台灣,我們對於政策的討論,卻常常淪於這樣的歸納。認為你是因為贊同這個政黨,所以你才贊成他提出的這樣的政策。而不是因為你贊成這樣的政策,所以你才贊同這個政黨。台灣很多人的思考邏輯是立場先於觀點,但是為什麼?」

「中研院政治所做了一個「亞洲民主動態調查」的問卷調查。這個調查的結果,很悲觀台灣民眾對於民主的信念,十年來是逐漸下滑的,甚至願意接受獨裁體制的人,比例還上升。」

莉格喝了一口花茶,緩了緩氣後繼續說道。

「這個問券同時針對了幾個面向,去了解一般民眾對於民主的認知,而透過最後的結果會發現,其實台灣大部分的民眾,並不真的完全了解什麼是民主。」

「也就是說,我們對於民主信念的動搖,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民主的信念,還有民主核心的了解,並沒有完全深耕到所有人的心裡。大部分人所以為的民主,跟真實的民主,是有一段差距的。」

「嗯...那我想問,所謂『真實的民主』,應該是什麼?」蒂瑪問。

「我說的真實的民主,指的是政治學上對於民主的定義,對於民主的執行細節不同政治學者雖然有不同的看法,但整體來說對民主的核心原則是有一些共識的。民主強調的是人民參與政治。所以像是政府領導人需透過公平公開的選舉產生、不同政黨在選舉中要能夠公平競爭、人民普遍要擁有選舉跟被選舉權、要有制度讓政府政策能夠遵循民意。而在這個參與政治的過程中,所有人民,包含少數意見者,都有各種自由的權利,像是自由表達意見、自由集會、媒體可以自由報導。而政府必須依法而治,且要有獨立的司法機關,要分權制衡。」

莉格說完,深吸了一口氣,做了簡單的小結。

「整體來說,當代自由主義民主的核心所主張的,是人民各項自由的權利需要被保障,且人民要能夠充分的參與政治,而關於政治的競爭也必須要能夠公平。」

「但是在台灣,我們在討論民主的時候,很多人對於民主的認知,只停留在少數服從多數。而且強調要守法、不能妨礙他人。所以有的人針對抗爭行動的看法,就會認為這樣是傷害民主體制。台灣的民主教育,也不強調人民參與政治,甚至瀰漫著一種去政治化的想法,這在本質上,其實是很反民主的。」

莉格一邊攪拌著花茶,一邊若有所思。蒂瑪看著莉格但並不說話。莉格眼神撇向蒂瑪,又繼續說道。

「而這樣的認知,跟台灣是從威權體制轉移到民主體制,整體的過程算是和平轉移卻有很大的關係。台灣過去黨外人士為了爭取民主,雖然有用過很激烈的手段,但台灣整體體制的轉移相較於亞洲很多國家,卻是相對和平的。和平轉移不是不好,但在這樣的轉移過程中,於是上從官員下到人民,從一開始就對民主沒有太強烈、太深刻的認知。只覺得有些以前官派的首長、現在變成要用民選的。於是大部分人對於民主的認知,就只停留在選舉的表象上。而這樣的認知,反應在台灣的民主教育上,就會只強調少數『服從』多數,而忽略更重要的多數尊重少數。而當政者為了繼續掌有權勢,教育時就會不斷的跟人民強調,要守法,要守法。卻鮮少去探討『法治』的深層意義在哪。」

蒂瑪聽完,低頭喝了口花茶,一邊消化著剛剛莉格說的話,一邊思考著。接著開口說道。
「嗯...我對你剛剛提的那個亞洲民主動態調查結果、還有你提到法治的意義,這部份還滿有興趣的。」

「我先傳資料給你看,下次我們可以針對那個細節來聊聊。」
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【資料參考】
難以對話的兩種民主觀?秩序、政府效能vs 自由、人權保障
搖搖欲墜的臺灣民主?從民主態度調查談起